首页 » 财经 >

库迪咖啡的下一站,“咖啡+便利店”如何撬动新万店市场?

2025-04-03 17:58:12来源:搜狐

 

 

无论从宏观事实还是微观感受出发,近几年其他各行各业或许冷暖自知,但咖啡市场却始终走在上行趋势上。

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精品咖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4》显示,2023年,中国人均年饮用咖啡杯数达到16.74杯,相较2016年增长86%;但对比人均年消费力超500杯的欧洲国家,仍有巨大发展空间。

在寻找增量的过程里,行业中的不同品牌打法各异,风格从产品价格带中便可见一斑:有瞄准30+元以上空间的品牌,也有品牌定位15元到20元区间,甚至甚至有部分“激进”玩家,把单杯咖啡价格直接击穿到4.9元。

当然,在一众价格定位中,“9.9元风潮”不可忽视。发展至今,它已经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一个心理价格锚点——社交网络上很多人表示:“超过九块九的咖啡我不会喝”。

9.9元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?说起来,这一价格定位让倡导者库迪咖啡迅速崛起。

近期,浪潮新消费又关注到库迪咖啡的另一新布局—— “咖啡+便利店”的新战略:3月17日,马鞍山市当涂县七家库迪咖啡便利店同时开业,还有多家便利店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出。

我们不禁好奇,库迪咖啡为什么选择启用“咖啡+便利店”这一发展战略,背后有怎样的逻辑?

 

咖啡战争,从消费者的观感来看,其实就是拼两个数字:需求端的价格、供给端的门店。

从价格来看,这两三年的市场已经证明了“9.9元”的有效性:不仅能实现品质与性价比之间的平衡,同时能跑通盈利模式,也打开了全民咖啡需求的新空间——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品牌争相卷向9块9的原因。

而库迪咖啡作为9.9元的关键推手,早已实现了现金流正循环,成立两年全球门店数量突破10000家,从2024年5月份开始持续盈利。

从门店来看,饮品市场的“万店”极具象征意义,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咖啡茶饮品牌竞相争夺的战略位。

这是因为,对用户而言,作为品牌的“门面”,密集的门店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的易获得性,通过需求的及时满足,提升他们对品牌好感度;

对品牌自身而言,多区域的门店数据不仅能反哺产品优化,倒推用户需求,也能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运营成本,同时,优质的门店点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,其稳定的现金流能帮助品牌抵御行业的周期性风险。

 

如果我们回看库迪的扩张策略,不难发现,它走的每一步,都成功地“预判”了市场的预判:

当咖啡从高端消费降为刚需,消费者越来越多覆盖三四线城市,库迪咖啡早早便推出咖啡店、便捷店、店中店等多种店型,通过大店向小店迭代、高线与低线城市并行,加快了品牌扩张的速度;

当“质价比”成为影响消费选择的主要因素,库迪便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,率先提出了“9.9元咖啡”的价格策略,让很多人喝上了自己的第一杯咖啡,为咖啡行业带来了一波新鲜血液,也反哺了品牌的进一步发展;

随着用户越来越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,库迪在2024年初就官宣了王一博为品牌代言人,并不断与行业中的各类IP做联名,精准击中年轻人的喜好。

如今,库迪咖啡选择把“便利店”当成新一年布局的重点,又一次走在行业前面,其背后的逻辑也非常清晰。

 

其一,从宏观上来看,国内的便利店行业保持高速增长。

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中国联合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3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4248.0亿元,同比增速为10.8%;与此同时,便利店行业的集中度正在下降,这对于新入局者而言无疑是个极好的机会。

其二,便利店用户与咖啡消费者的画像高度重合,大多为讲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;同时咖啡的“刚需”“高频”属性,也与便利店的“即时”属性高度匹配。

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:“如果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,快速建立起一个产品/服务,一定要满足的就是便利性。”

其三,对于很多新店而言,最难熬的就是开头三个月,如果不能把生意跑正,很可能就会闭店。

而如果选择“咖啡+便利店”的形式,不仅能继承选址点位的优势,还能复用已有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,相当于变相地降低了开店门槛,扩张也势必加速。

无论是从大店向小店的迭代,从高线向低线的下沉,库迪始终在围绕“咖啡”这一关键词,不断作深门店布局;而此次“咖啡便利店”的尝试,则是通过关联不同类型的经营业态,横向拓宽品牌的护城河,打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,真正让咖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。

 

“卖咖啡的便利店”并不少见,甚至有全家、罗森等大户入局,我们真正关心的是,库迪的咖啡便利店到底有什么不一样?

20世纪40年代末期,便利店起源于美国, 最早是超市的补充形式,以满足顾客的即时性需求为主。随着时代变化,便利店自然也在进化。如今生意经营进入“以人为本”的时代,要提高经营效率,首先要明确你服务的是哪一群人。

而库迪正是从目前市场上的核心消费者——年轻人,他们的生活方式出发,从产品力、价格力、场景力三个方面,重构了便利店这一业态。

先来看产品力。

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,早上一杯咖啡、下午一杯奶茶已经非常普遍,甚至有时晚饭也会用奶茶解决,消费时段从早到晚,相较于其他的便利店产品,“刚需”属性更强。

 

其他便利店大多将咖啡当成一款“搭售”产品,是顺便买一杯的逻辑,咖啡本身则缺乏品牌认知,并无协同作用。

库迪却不同,作为咖啡起家的品牌,它将咖啡作为“引流品”,叠加同类型的果茶、奶茶等现制饮品,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,拉宽消费幅度;同时,增加早餐、热食、零食等品类,协同覆盖全时段,提高单店利润;再辅以热门IP联名产品及潮玩周边,既塑造品牌形象,也能拉高客单。

 

再来看价格力。

大部分年轻人都是价格敏感性人群。尼尔森IQ发布的《2024 中国消费者展望》中的数据显示,对价格不敏感的年轻消费者比重已从2023年1月的30%降低到15%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人会放弃去品牌便利店买东西,因为贵,即使是一瓶建议零售价2元的纯净水,放在某些外资品牌便利店中,也可能会偷偷涨价五毛。但如果去街边的夫妻店,又极有可能出现货品不全、或是日期陈旧的情况。

库迪也解决了这个问题,它把咖啡领域的平价路线延续到了便利店领域中,不仅保持现制咖啡饮品全场9.9元,还有2元的冰淇淋,9.9元6个蛋挞……店内许多产品本就不高的定价,叠加新店开业折扣,正能击中年轻人的“心巴”。

 

最后,我们来看场景力。

作为“种草一代”,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于功能价值,更重视情绪价值和购物体验,常常是逛着逛着就被激发了需求。

在传统印象里,大部分便利店货架陈列较为杂乱,SKU大而全,找东西都很难,很少有人特意去“逛”便利店;而且,从成本角度考虑,除部分品牌连锁之外,便利店极少做场景更新,更不用提“根据场景换陈设”这种高端操作了。

 

但我们从库迪咖啡便利店已有的开业图片来看,它是一个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生活新空间,饮品、零食、潮玩应有尽有。

况且库迪本身品牌调性就偏年轻时尚,走的还是IP路线,这就给了它不断给场景做主题化更新的可能性,例如根据IP联名来调整店内陈设,在后续场景拓展上还有很大想象空间。

 

在上文中我们提到,咖啡战争,从表征来看,在供给端表现为门店数量之争,在需求端体现为价格之争。但从底层来看,要打赢咖啡之战,不仅仅要拼规模和卷价格,更要拼的是生态。

这也是为什么“咖啡+”模式在国内盛行多年。众多便利店品牌都在试图横向挖掘咖啡场景,扩大生意规模,“咖啡+便利店”也属于其中之一,从这一实践的成功关键点倒推,要做好“咖啡+”生态,库迪有着“三板斧”:

供应链是库迪的底层优势,为品牌带来成本效率和品质保障。

罗马并非一天建成。从品牌创立之初,库迪咖啡便与全球咖啡豆产地签订长期协议,这也是为什么,在国际原材料波动的情况下,品牌依旧敢于维持9.9三年不涨价;

与此同时,“自造血”也没有拉下,2024年,库迪咖啡在安徽建立的全球供应链基地已经全面投产,覆盖咖啡豆烘焙、食品加工、包装包材及其他配套产品。

 

 

如今,库迪咖啡选在供应链基地所在的安徽当涂同日开出7家咖啡便利店,也是品牌“秀肌肉”的一种表现。

另一优势则在于运营经验,经过了多种类型门店的运营迭代,库迪咖啡有能力在高速扩张的同时,保持高效运营。

之前,无论是哪一种店型,库迪咖啡主要抽取的是门店服务费,即在门店利润跑正且达到一定水平之后,才开启阶梯式抽成。因此,总部与联营商们一直保持着一致的目标,即做高门店利润。

拧成一股绳之后,通过总部极强的数字化选址、管理能力,库迪咖啡在门店中引入了智能订货系统、智慧排版和人机协作等技术工具,供应链也实现了自动化生产;叠加成熟的数字化门店运营,不同类型的门店都找到了自己的经营之道,也让库迪咖啡实现了持续正向盈利。

在便利店业态里,库迪咖啡复用了此前的运营经验,组建了专门的便利店采购及产品团队,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,快速融入便利店运营体系。

贯穿始终的,是库迪的品牌优势。

正是凭借已经跑正的经营曲线,库迪咖啡在尝试新业态时,也能有底气不收取任何加盟费或者品牌使用费,实实在在地让利于联营商,扩大整体咖啡生态的盘子。

而对于这批联营商来说,他们其实早已赢在了起跑线上——毕竟,如今的市场里,库迪咖啡已经沉淀了“平价优质”的心智,一想到9块9,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库迪;

在此基础上,库迪咖啡还在不断用更贴近年轻市场的方式,如代言人、IP合作等,强化自己“平价优质”的品牌形象。这样的“心智优势”,并非一朝一夕能被追赶上的。

回到开头的问题,咖啡行业竞争的关键是什么?

以始为终地来看,其实无论哪个类目,头部品牌一定是强在“生态能力”:通过整合供应链,灵活调整经营策略,做大市场,让包括原料方、联营商、用户在内的产业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受益。

用这个逻辑来看库迪的“咖啡+”生态,这不仅是需求端的持续利好,更是供给端各层面的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