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看,这是我爸,九十岁了,外出用的代步车,就是我们生产的。”展示手机上的照片时,佛山市顺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顺康达”)创始人、董事长杨荣洪一脸的自豪。
从简单的拐杖,到智能养老辅具,从贴牌代工,到自主创新,产品不断迭代,匠心始终秉承。近日,网易佛山走入顺康达,品味其创业路上,那份耐得住寂寞的专心、经得起挑拣的专业。
企业简介
佛山市顺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,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器械、康复辅助器具和智能养老产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,现有员工300多人,产品为家用医疗康复护理器械,浴室用品,行动辅助器具,医疗电子产品等。
目前公司具备年产轮椅车30万辆,四轮助行车、拐杖及助行架500万台套,浴室洗澡椅、扶手等300万套的生产能力,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2011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,2014年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,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成功,2019年被评为佛山市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2020年被评为南海区全国制造业“隐形冠军”企业。组建有佛山市南海区专业医疗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佛山市顺康达智能养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广东省顺康达智能养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顺康达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,致力于健康和康复文化的传播,为中国“9073”的养老格局和“421”家庭的养老现状提供解决方案。顺势而为,康达天下是顺康达永恒的追求。
一场出国游 十年创业计
1983年,杨荣洪进入南海棉织二厂,成为一名机修工。当时南海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所以除了本职工作,杨荣洪也经常到附近工厂,协助解决技术难题。为了感谢杨荣洪,1990年,一家企业组织去德国旅游时,也邀请他同行,而这次旅游,成了杨荣洪人生转折的契机。
“我在德国注意到,街上很多老人都在用拐杖、轮椅等辅具,而且用得落落大方。当时国内很多老人不愿意用拐杖,觉得丢人,年轻一点的也觉得拐杖、轮椅等不吉利,甚至有人认为,拐杖跟棺材一样,一旦用上,就是有坏事发生。”杨荣洪说道。
在外国的见闻,让杨荣洪萌生了进军医疗辅具生产的念头,但这一想法却遭到身边人们的强烈质疑,这当中不仅是观念的问题。
有“银发经济”之称的老年产业,在今天被视作朝阳产业,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,仍未露出“曙光”。杨荣洪回忆,那时国内老龄化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,国内的医疗辅具产业市场狭小,企业稀少,基本停留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初级阶段,当时佛山市(大体为今日禅城区城区范围)内仅有两家相关企业,和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家电、建材行业相比,无疑属于边缘行业。
“那时不理解我的人很多,有时甚至自己也会想,干嘛非得做这个。”杨荣洪笑着说道。
尽管遭受质疑,但杨荣洪依然决定创业,支撑他的,是对市场的深入思考:“我瞄准的市场是50后、60后。50到60年代,国内人口迎来了增长高峰,因此50后、60后群体数量庞大、寿命较长,一旦他们步入老年,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。所以当时我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,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这样未来风口到来时,才能牢牢抓住。”
从代工贴牌到自创品牌
与很多创业者类似,杨荣洪也是从贴牌代工起步的。1992年,杨荣洪成为了一名原始设备制造商(OEM),主要生产轮椅、助步器等。入行后,当中的门道让杨荣洪大开眼界。
“比如拐杖,好多人以为这东西很简单,随便找家五金厂都能做,其实不然。比如说一般人以为拐杖都是笔直的,但我们后来发现,好拐杖应略偏外侧,这样老人在行走时,就不容易踢到拐杖。又如我们曾发现,有的伸缩拐杖用了才一个月,伸长后就无法固定住,后来通过模拟实验才发现,老人走路时不停用拐杖戳地面,接口在反复撞击后容易松动,之后我们改进锁死机构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”
由于当时国内市场尚未成熟,创业初期,杨荣洪的业务以国际市场为主。杨荣洪直言,国际市场的高要求,倒逼自己想方设法提升产品质量:“德国客户对标准把控严格,比如一款洗澡椅,坐板排水孔直径要求小于7毫米,以免卡住老人的手指,我们的产品因为塑料收缩性不同,孔略大于7毫米,不影响使用,对方也不收货;日本客户则看重细节,比如伸缩拐杖的塑料接口,要完全打磨光滑,这是因为老人皮肤脆弱,容易擦伤。和这样的企业合作,让我们获益良多。”
当代工业务蒸蒸日上时,杨荣洪明白,唯有建立起自主品牌,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。为此,杨荣洪于2005年,注册成立了顺康达公司,开始出售自主研发产品,然而很快就遭遇了当头棒喝。
凭借代工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,顺康达的产品基础较为扎实,但由于品牌还很稚嫩,市场接受度并不高,业务经营一度陷入困境。“第一年注册资金都亏完了,我又把自己的积蓄投进去,加上一些管理人员自愿少领工资,减低成本,才让公司熬过了最艰难的那几个月。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之前铺排的客户有了反馈,新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,公司才算走上正轨。”杨荣洪说道。
之后,顺康达的步伐越走越稳。2008年,顺康达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0%,拐杖销售业绩尤为突出,今天顺康达旗下的拐杖类产品超过80种,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了行业内的名副其实的“拐杖大王”。
匠心为本科技助力 进军产业新领域
眼见品牌价值在行内与日俱增,拐杖大王“宝座”上的杨荣洪却仍未“安分”,2015年,他毅然带领顺康达,进军智能养老辅具领域。
“50后、60后老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,相比更老的一辈,他们不仅消费能力更强,也更能接受新事物,但子女数量少,且往往不在身边。因此我们通过结合现代科技,围绕卧床护理、室内行走,1公里范围活动等生活场景,为老人们设计有针对性的辅具产品。”
比如通过穿戴式智能设备,子女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实时监护,了解老人心率、血压,还能发现老人有没有跌倒、突发疾病等。“未来我们还希望把产品与社区服务连接,一旦老人需要帮助,我们的产品可以协助社区力量及时介入。”杨荣洪说道。
优秀的产品,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。杨荣洪明白,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“技术堡垒”,才能稳占领先地位,为此自2015年起,他每年在研发上投入过千万,把研究团队从十余人扩充到超过四十人,并对公司研究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:“以前研究人员是拿工资听指示办事,现在除了基本工资,获得专利有奖励,产品销售有提成。通过让研究人员共享企业发展红利,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。”
在公司展示大厅,带GPS的电动老年代步车、可发出跌倒警报的智能拐杖、能帮助卧床老人定时翻身活动的护理床,各种先进的康复医疗器械琳琅满目,它们不仅是技术的结晶,更饱含了顺康达服务好老年人的一片匠心。
“比如这台电动车,主要是帮助老人在室内行走,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辅助站立功能。年轻人可能不理解这有什么用,其实生活中不少老人腿脚乏力,坐下后很难站起来,又觉得老叫人来帮忙没面子。有了我们这个产品,老人要站起来拿点什么东西,就轻松多了。”杨荣洪介绍道。
“快三十年了,那时我们做拐杖,现在其实也一样。”在杨荣洪眼里,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创新,产品不断推陈出新,但创业时的初衷却始终未变:“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辈,在迈入老年后,也能像当年我在国外看到的老人那样,方便且有尊严地生活,这是我从创业就一直坚守的初心。”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工匠。杨荣洪认为,即便是造拐杖、轮椅,专心、专业做好一样产品、一个行业,让每一件产品要经得起别人的挑拣,这就是工匠精神。这是杨荣洪理解,也是顺康达的坚持和追求。
“就像我们的产品,正因为好用,所以我能放心推荐给亲朋好友,别人也乐意用。现在每年,都有几十上百人来找我,希望试用我们的新产品。”说到这里,杨荣洪脸上再次浮现了自豪的神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