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将进入四月,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,通过梳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、亚马逊中国、阿里巴巴、挖财记账等平台披露的读书大数据报告表明,2018年我国阅读人口增长近3000万,80后和90后分别占阅读总人口的38%和37%,其中70后、80后的阅读类别主要集中于教育类目、90后00后主要集中于科技、经管、文艺类图书。
国人读书增长的背后,以及选择的品类反映出了国人读书的两个现状
1、大部分有子女的父母读书是为了下一代教育
2、未婚群体的阅读主要集中于个人兴趣领域
而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、社会科学文献共同发表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7-2018)》数据则同样引人深思,
中国13%~18%的人存在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,其中2%~3%的人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,
其中,国民心理需求率最高的是“自我调节”知识,占53.0%、教育孩子46.3%、人际交往44.3%、心理疾病防治34.1%、职业指导33.9%、婚姻28.9%。
两组数据背后勾勒出一个惊人的事实。
国人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需求极大,及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。
针对这一现状,我们找到了业内权威的心理咨询师——心之助女性情感心理平台的卢悦老师。
卢悦老师表示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情况,从数据来看,以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,心理健康较差的群体是非常庞大的,但是主动去寻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知识的人却并不多。
为什么国人对于心理健康需求巨大,主动关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群体却不多?
卢老师说:主要有三个原因
一、现行教育体制下,智商教育优于情商教育,缺乏完善的情商教育体系,导致了世面上关于情商教育、心理学等方面的书虽然有很多,普通人却完全不知从哪里入手,所以就更谈不上在生活中实践。
二、我国的传统是非常重视家庭这个概念的,往往有了孩子的家庭,会将孩子教育放在首位。这种理念导致很多父母去寻求孩子教育的书籍,寻求一些方法。却忽略了,对于自己的教育其实应该优于孩子教育。
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,如果父母的心理健康堪忧,缺乏稳定的情绪,孩子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自然也就容易出现家长所说的“难管”“不听话”“沉迷游戏”“早恋”等问题。
三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,从温饱到现在的基本实现小康,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,人们对于物质的安全感还远远不足,所以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延伸出来的焦虑、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归咎于,挣更多的钱,或者取得更大的事业成功。
很少有人认知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巨大影响,认为只要自己的物质满足了,心理健康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,但其实是本末倒置的!
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,提升国人对于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呢?
卢老师表示:提升国人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,并不能说单一的从哪一个点入手,而是要以一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。
首先,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,个体成长必然经历三个阶段,一个是早期的原生家庭教育、一个是成年后自我认知教育、最后则是步入家庭后的关系经营教育。
这是一个关系链的循环,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就要从个体入手,但又要涵盖一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。
这是整个心理学行业,都需要为之努力构建和传播的。
其次,通过专业人士选取的书籍,提升对自我的认知。
为什么我们在阅读一些书籍之后,会忍不住痛哭流涕?其实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读到了自己。
这就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的探索,只是大多数记住了这种“感觉”,过后就随时间散去了,这
好像你读到了一个天气预报,虽然知道了天气,却不知道形成这种天气的原因是什么,自然也就谈不上提前预防。
所以阅读一些自我认知的专业书籍是非常重要的。这些书籍最好是经过时间的验证,以及业内人士推荐,并且能够形成一些知识体系,而不是仅仅单一的解决某一项问题。
最后,如果意识到自己近一段时间很焦虑、易怒、或者抑郁无力,一定要加以重视,这个时候,仅仅依靠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是不够的,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因为心理学练习很多是需要在专业人士的辅导之下去完成,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定期进行心理督导,所以一定不要固执的认为看了几本书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。
如何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呢?
卢老师:“如果只是对于心理学感兴趣,想要增强这方面的认知,读书是非常好的渠道,但是要保证实践效果,最好是在有专业人士辅导的读书团体中去学习和成长。”
心之助专业心理援助服务平台,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,20000 多咨询个案经验,开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解读并带领实践的线上读书会,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,确保读到的知识变成可实践的本领。
爱阅读,爱家庭,从爱自己开始!